苹果全球手机销量第二岌岌可危 小米即将迎来新巅峰?

  • 2025-07-21 06:30:10
  • 137

[CNMO科技]2021年8月10日,北京小米科技园的发布会现场,雷军站在聚光灯下向全球宣布:"小米手机要用三年时间,拿下全球第一。"这个目标背后,是小米刚刚创造的奇迹——2021年第二季度出货量5310万台,同比增长86.6%,以17%的市场份额首次超越苹果,成为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机厂商。彼时的小米,似乎正站在冲击王座的临界点。

然而现实总比理想骨感。当2024年钟声敲响时,小米并未如预期登顶。根据Canalys数据,2024年,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2.2亿部,苹果出货量超2.259亿,份额18%,三星以2.22亿的出货量和18%的份额位居次席,小米则以15%的份额位列第三,出货量为1.68亿部。

小米手机这场持续三年的冲刺,最终以"全球第三"的排名画上句号。但过去三年间,小米并未只专注于手机领域,雷军的埋头苦干为小米埋下了新的变量——小米汽车的意外爆红,正在改写游戏规则。

市场转折:苹果颓势初显

2025年第二季度的市场数据,揭示了一个微妙的转折点。Canalys报告显示,苹果市场份额同比下降2个百分点至16%,而小米稳定在15%,两者差距仅剩1%。更值得警惕的是,苹果在中国市场的颓势正呈加速态势:第三方数据显示,2025年初,苹果手机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从第2周的19%暴跌至第5周的10%,尽管后续维持在13%-15%,但这种断崖式下滑,与华为、小米等中国本土手机厂商的崛起形成直接关联。

反观小米,尽管全球市场仍居第三,但在中国市场却实现历史性突破。2024年下半年以来,小米手机在中国销量从长期徘徊的第四、第五名,甚至个别月度还曾拿下过销量冠军。这一转变的背后,小米汽车带来的生态反哺效应不可忽视。自2024年上市以来,小米汽车同时为小米公司带来了大量汽车销量、营业收入和互联网声量。

小米SU7在2025年6月以23225辆的销量登顶中大型轿车市场,连续六个月蝉联榜首;小米YU7上市18小时锁单量突破24万辆,上半年总销量超15万辆,销售额约为410亿元,位列新势力第三。汽车业务的爆发,为小米手机导入了海量高净值用户,更重塑了品牌的高端形象。

这种此消彼长的态势,让苹果与小米的全球排名变得充满悬念。Canalys分析师RunarBjrhovde指出:"在消费者换机周期延长、地缘政治动荡的背景下,厂商的运营效率与生态协同能力将成为决胜关键。"而小米正在用实际行动验证这一判断。

生态铁三角:技术协同与流量反哺

小米的逆袭,本质上是生态战略的胜利。当其他厂商仍在手机赛道单兵突进时,小米已构建起"手机×AIoT×汽车"的铁三角:

目前,小米汽车搭载的澎湃OS系统,已经实现了手机、平板、家电与车机的无缝互联。用户可通过手机远程控制车辆空调、查看充电状态,甚至在车内直接调用手机应用。这种深度整合,将手机从单一终端升级为智能生态的中枢。

同时,根据小米公司董事长雷军的说法,小米汽车用户中,使用苹果手机的车主占比超过了50%。小米汽车通过深度适配苹果生态,如支持无线AppleCarPlay互联、iPhone小组件功能等,成功吸引了大量苹果用户,甚至已经让后者占据了主导地位。

更关键的是,小米汽车的成功验证了"高端化需要生态支撑"的逻辑。当部分厂商仍依赖手机本身的单点突破时,小米通过多终端协同,在高端市场撕开了一道口子。据“RD观测”数据,2025年上半年,小米15Ultra销量约为58.6万部,而vivoX200Ultra和OPPOFindX8Ultra均不到30万部。

苹果的困局

苹果的下滑,折射出传统巨头在智能化时代的转型阵痛。尽管iPhone16系列引入了AI摄影、卫星通信等功能,但市场反馈冷淡。

苹果的困境可从两个维度追溯:

创新边际效应递减:从FaceID到灵动岛,苹果的微创新已难以激发换机欲望。市场调查机构CounterpointResearch的一份报告指出,苹果Pro系列iPhone用户平均换机周期为2.75年,而非Pro系列iPhone用户换机周期为3.15年。报告基于美国、中国、英国和印度四个主要市场,共收集了4000份样本数据。

生态封闭性的反噬:苹果坚持的的封闭系统策略,在车机互联时代成为桎梏。当小米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直接控制车辆时,CarPlay仍需依赖车载系统,这种割裂体验让年轻用户转向更开放的生态。

相比之下,小米的"开放生态+硬件补贴"模式更具吸引力。小米快速积累高价值用户,再通过手机、家电等高频产品实现利润回收。这种"硬件引流,生态盈利"的模型,正在重构智能手机行业的商业模式。

写在最后

站在2025年的中点回望,小米虽未完成"三年第一"的目标,却意外开辟了更广阔的战场。当全球智能手机市场进入存量竞争,生态能力将成为决胜关键。小米汽车的成功,不仅验证了"人车家全生态"的可行性,更让小米掌握了通往未来的钥匙。

当然,挑战仍如影随形:小米汽车产能严重不足,小米YU7等车型的最长等车时间已超过60周;高端芯片供应仍受制于人;海外市场需应对三星的激烈反扑。但不可否认的是,小米已找到超越苹果的路径——不是通过单纯的手机销量比拼,而是构建一个覆盖用户全场景需求的智能生态系统。

当小米用汽车连接起数亿的IoT设备,当每个用户的车机界面都成为小米应用的入口,这场关于生态的战争,或许才刚刚开始。而全球第一的王座,或将属于能够定义下一个时代交互方式的企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