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7内部已达成共识, 共同应对中国“产能过剩”, 妄称是垃圾产品

  • 2025-07-26 10:46:52
  • 927

7月18日,在南非德班举行的二十国集团(G20)财长会议间隙,德国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克林拜尔宣称:“G7国家内部已达成共识,将带头对垃圾产品采取更强硬措施。”

同时,他还直接将矛头指向中国,称中国“产能过剩正充斥全球市场”,并渲染中国对关键矿产的管控加剧了西方供应链的脆弱性。

这番言论也并非西方首次提及,只是过去没有说得这么直接。例如1个月前的6月16日,意大利阿尔卑斯山的G7峰会会场内,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以近乎相同的逻辑朝中国发难。

冯德莱恩将中国稀土出口管制与新能源的所谓“产能过剩”并列一起,指控中国“通过国家补贴扰乱全球贸易”,甚至宣称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“全球贸易体系出现问题的根源”。

可以说自从美国提出所谓的中国“产能过剩”概念后,西方就特别喜欢拿这个炒作攻击中国,“产能过剩”俨然成了他们打压中国制造的“政治和舆论弹药”。

德国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克林拜尔口中的“更强硬措施”,实则是G7国家早已铺开的关税网络。2025年5月,一场针对中国制造的便宜商品的“拆墙行动”悄然启动,先是美国取消“小额包裹关税豁免”,对800美元以下中国包裹征收最高54%关税,新能源车关税更达100%。虽然后面在“小额包裹关税豁免”问题上有所反复,但美国针对打压中国制造的心思始终不变。

欧盟方面,则是提案对150欧元以下来自中国的包裹,征收每件2欧元处理费,2024年进入欧盟的46亿件小额包裹中91%来自中国,新规将直接削弱中国电商Temu、Shein等平台的价格优势。而日本则计划废除1万日元以下小额商品免税政策,拟征10%消费税;英国、法国紧随其后也都在调整税收门槛。

但G7指责中国“补贴扭曲市场”,显然是为了打压中国制造,借口都懒的找。因为数据显示,欧盟在2021至2030年规划了1.44万亿欧元产业补贴,仅2024年就发放超3000亿欧元补贴。另外,美国《通胀削减法案》为本土企业提供高额财政支持,却将中国凭借技术规模优势的产品定义为“非市场行为”。更具讽刺意味的是,当冯德莱恩在G7高谈“公平竞争”时,欧盟总部正在审批46亿欧元的新企业补贴。所以到底谁在补贴,早已一目了然,美西方不过是在贼喊捉贼,妄图混淆视听。

更值得玩味的是,所谓“产能过剩”背后的逻辑悖论。全球绿色转型急需新能源产品,中国电动汽车发展虽然领先全球,但出口率却仅有12%,相反德日美等国车企出口率更高。一边自己大量对外出口,不存在产能过剩,一边却将中国电动汽车进入国际市场称为“扰乱秩序” ——这种“只许我赢”的丑恶嘴脸,恰是G7贸易霸权的真实写照。

所以美西方频频炒作“中国产能过剩论”的根本意图,还是在于遏制中国产业竞争力、维护自身经济霸权,其行为实质是贸易保护主义与政治操弄的结合。说到底还是来自中国制造的强大竞争力,让美西方招架不住了,从而采取盘外招。

G7将稀土供应链列为“重点防御领域”,背后暴露的其实是战略失算。中国掌控全球69%的稀土开采和近90%的冶炼产能,并非依靠封锁,而是凭借串级萃取技术等环保工艺的突破。反观欧美2000年后为降低成本和转移污染,主动关闭本土冶炼厂,如今却倒打一耙,将自身产业空心化的苦果归咎于中国所谓的“稀土资源武器化”。

当德国车企排队申请中国稀土出口许可、匈牙利吸引中国电池厂投资时,欧盟的“去风险”口号显得苍白无力。真正令G7恐惧的,是中国依托稀土构建的绿色产业链正向高端攀升——从电池、电机到整车制造,全链条竞争力已让传统工业国感到“心跳失衡”。

当“垃圾产品”一词从德国财长口中蹦出时,与其说是对中国制造的贬损,不如说是对西方制造业竞争力不足的宣泄。我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以前对“产能过剩论”的回击,就一针见血:过剩的不是产能,而是欧美对中国制造业强大竞争力的焦虑。

在德班G20会场外,新兴经济体代表们交换着意味深长的眼神——他们清楚,这场以“公平贸易”为名的围堵,不过是旧秩序守护者最后的关税城墙。而历史早已证明:高墙终会风化,赛道属于奔跑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