零跑销量第一, 是“技术逆袭”还是“压价博弈”?

  • 2025-07-11 00:05:59
  • 877

如果说2024年是新势力集体“打怪升级”的一年,那2025年,零跑可以说是最先打通任督二脉的那一位。

5月销量数据刚一公布,零跑以45067台的交付量再次斩获新势力销量冠军,连续三个月蝉联第一。而且不光同比增长148%,环比也涨了9.8%,可以说是逆势狂飙。前几个月也同样给力——3月3.7万,4月4.1万,5月4.5万,妥妥的“三连跳”,把理想和小鹏甩在了身后。

这架势,一时间让不少人开始重新审视零跑:它到底凭什么?

说实话,我第一次开零跑C11的时候,是抱着点“看笑话”的心态去的。当时试的是一台增程版,动力谈不上暴力,但平顺度不错,静谧性在这个价位里也挑不出太大毛病,唯一让我皱眉的是内饰的用料……有点塑,但你一看售价,嗯,也就释然了。

而这种“看似减配,实则精准控制成本”的打法,其实正是零跑眼下成功的核心。

一、卖得好,还是卖得“便宜”?

零跑现在火,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:便宜。

但“便宜”背后,是一整套体系的“成本锤”。零跑早就走上了全域自研的路线,从“三电”系统到车身、座舱、电控,几乎能自主搞定的它都不外包。官方说法是60%的零部件实现自研,虽然这个数字得打点折扣,但你不能否认,这确实让它在成本端玩得很溜。

拿C10举个例子,这台车在同级别纯电SUV里,起步价压到12万以内,配置还堆得挺满——大屏、辅助驾驶、L2+,该有都有。别的品牌做不到?不是做不到,是不愿意这么干——一旦成本底线打破,谁都得卷进去。

二、产品线够广,才是零跑的杀招?

从我这几年看车市的感觉来说,新势力成功的前提,永远是产品线踩在主流需求点上。

零跑的C11搞定了中型SUV这个“兵家必争之地”,C10把紧凑型电车市场扫了一遍,T03稳扎A00级纯电代步小车市场,现在再加个C16打六座SUV,家用、通勤、增程、纯电都能照顾到,B10再拉低入门门槛,补齐轿车短板。

你可以说它什么都做,但这其实是技术平台化带来的成本和效率优势。零跑一套平台多车共用,不靠高溢价赚钱,靠的是“高频打单”的规模效应。

三、销量背后有没有“隐忧”?

我不想给零跑泼冷水,但有些东西,确实值得消费者警惕。

比如很多人不知道,零跑几乎所有车型的额定载重量都卡在国标底线。像C11、C10这类五座SUV,最大核载都是375公斤,换算下来刚好五个75公斤的成年人。

这没违法,符合国标,但问题是,这种卡着最低标准走的做法,长期来看,可能会影响用户对车辆结构强度、耐用性和安全性的信任感。

我朋友是4口之家,周末出去自驾,爸妈+孩子+行李箱+饮用水,一车坐满,C11就感觉悬挂吃力,尤其过减速带时明显弹跳幅度大。不是说车不能开,是你真感觉不那么“抗造”。

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C01上。虽然续航没问题,但这个价位对标的是比亚迪汉、吉利银河E8,甚至蔚来ET5,这几家的品牌势能和配置诚意显然都不差。零跑C01的销量拉不起来,不是偶然。

四、技术、价格与品牌,零跑到底靠哪一个?

我觉得零跑的本质还是靠“技术降本”这一套打天下——它不是没有技术,而是它的技术是为了压价服务的,而不是炫技。

而这套打法,短期看,是有效的。但长远来看,能不能撑起品牌溢价、能不能进入更高端市场,那就得另说了。

比起理想、小鹏走“智能豪华路线”,零跑更像是电车里的“小米打法”:不贵,堆料,求量。但小米后来也往高端走了,零跑要不要走这一步、能不能走这一步,是个巨大的问号。

总结:销量只是阶段胜利,品牌才是持久战

零跑这几个月的表现,值得肯定。作为一个曾经被边缘化的新势力,它靠技术自研和成本控制硬是杀出一条血路,令人佩服。

但销量并不代表一切,尤其在中国这个电动车内卷最激烈的市场,“快”不是关键,“稳”才是核心。安全性、耐用性、品牌信任度这些软指标,是不是能跟上销量增速?这决定了零跑下一步是继续上升,还是掉头向下。

至少现在来看,它跑得还不错,但路,还很长。